了解广州103期
余下的白云山、越秀山是广州人最熟悉的名山。相传,五位仙人在广州投下稻穗,随后化作五只羊落在越秀山上。这座山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长1100多米。因月王台旧址而得名,是传统城市轴线的起点。越秀山的海拔虽然只有70多米,但它与羊城的关系却源远流长。这座城市的文化联系、名人、名胜、山川层出不穷,故事背后还有无数千百年未解之谜,增添了神秘的魅力。
地理溯源
广州北依连绵起伏的五岭余脉九连山,南临浩瀚的伶仃洋;白云山、越秀山犹如一条巨大的黑龙,盘旋在珠江两岸,形成“飞龙吸水”之势。 “北五岭峰在地,九洲南水浮在天”。广州依山建城的历史就在这片依山傍水的福地展开。
两千多年来,越秀山与广州城的联系十分紧密。
两千多年前,海浪汹涌到山脚下。古今越秀山的范围有很大不同。
越秀山是白云山的最后一座山头。古广州的地形从北到南可分为白云山、越秀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平原四种类型。越秀山的走向与白云山相同,也是由东北走向西南。由于山丘沟壑深切,坡度陡峭,形成了城市的天然屏障,省去广州北部挖护城池的麻烦。
古人称越秀山为省城主山,视其为“南吴镇山”。越秀山主要有7座石英砂岩小山丘,即月井岗、桂花岗、木柯岗、长腰岗、上善康、盘龙岗、鲤鱼岗。最高峰为镇海楼东北部的盘龙岗(今四方)。堡垒遗址所在的小山)高70多米。
古代越秀山北连白云山,南接玉山、梵山,南入大海(珠江)。两千多年前,汹涌的海浪可以到达越秀山南麓。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珠江滩涂淤积变成陆地,向南移动,原本“沉入大海”的山地地貌逐渐发生了变化。近代,建筑遍布昔日的山陵、陵墓,山体逐渐失去形状,以致远古的山势已不复可见。
打开今天的广州地图。越秀公园周围有四条道路,西至解放北路,北至环市中路,东至小北路,南至迎园路。这也是今天心目中的越秀山的范围。但在古代,越秀山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范围比现在大得多,从西至现在的流花湖公园、东风路与人民路交汇处的西山高岗,一直到东至东浩及其东侧山丘,南至现东风路,北至环市中路。古人也把今东风路以南、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北以及城隍庙一带视为越秀山麓。
古城墙上,榕树参天
历史之山
越秀山因南越王赵佗在山上修建“越王台”而得名。自古以来多次被列入羊城八景。从明城墙到镇海楼,从五羊石像到中山纪念碑,走在越秀山上就是领略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
南越汉族后花园赵佗墓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是一个谜。
如今,越秀山每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说起来,这座名山至少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秦汉时期,从“任霄城”或“赵佗城”出发,只需步行1.5公里即可到达越秀山主峰。南越国王赵佗尤为喜爱越秀山。他曾宴请汉朝使者陆贾,并在山上建有“朝韩台”,以示降服汉朝。每年三月初三,赵佗都会带着大臣们登上越秀山,与宫女们一起跳越歌舞。月王台上歌舞宴饮盛行,故又称歌舞山。正是因为有越王台,越秀山最早被称为越王山、越泰山。
到了唐代,只剩下曾经繁华的岳王台遗迹。著名诗人韩愈曾说过“乐奏吴王台”。张九龄面对荒凉的岳王台,吟诵着“人非汉使,郡在岳王台,虽去不同,山水依旧”的诗句,更是对远古的怀念。
五朝十国时期,南汉朝廷再次将越秀山作为帝王大臣宴请的场所。开国皇帝刘演下令铺设一条石路,从山下通向岳王台,取名“呼鸾”。道路两旁种满了菊花和芙蓉花。他经常在这里宴请群臣,嬉戏,所以越王台又被称为幽台。宋元时期,岳王楼屡建屡毁。诗人杨万里游览越王台,留下绝句:“越王春风歌舞,今春风独来”。
清代道光年间,诗人张卫平在《九日登广东秀山》中写道:“朝台安,歌舞已歇”。可见清代已经找不到月王台了。
“广东秀奇峰”牌坊始建于清代
千百年来,诗人留下的颂歌,给考古学家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越王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位于越秀山主峰月井冈上。
南越国王生前曾在越秀山玩耍,死后葬于此。 1983年6月9日,时任广州市文化局考古队队长的黄妙章接到电话。对方称,像港工地发现了地下建筑,可能是一座古墓。黄妙章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进入千年古墓探秘的“第一人”。出土文物证明,墓主人是赵佗的孙子赵全。
赵全墓的发现,让专家进一步推测,藏有更多奇珍异宝的赵佗墓,极有可能深藏在岳井冈深处。不过,据史料记载,赵佗是岭南第一个用“引人注目的方法”为自己建造陵墓的人。出殡时,马车从四个城门驶出。他生前布置的结界阵法,让他的坟墓成为了永恒的谜团。这给这座名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宋代首次入选“阳城八景”,其怀旧铭文传唱不已。
越秀山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又以闹中取静而闻名。到了广州不登越秀山,就像到了杭州不游西湖一样可惜。想要了解羊城的前世今生,就必须登上越秀山去寻找。
冬天的越秀公园,绿意盎然。记者来到越秀公园东南麓的洞秀湖,在洞秀湖畔的赏荷亭停了下来。亭子造型独特,红瓦屋顶在绿树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湖边种植棕榈树,鸟语花香,鸟语花香。
邻居们可能不知道,洞秀湖以南的一大片地区就是古代巨湖所在的地方。宋代首次入选阳城八景,美丽的“巨湖云影”成为阳城八景之一。宋朝灭亡后,元军将水库排干,“巨湖云影”消失了。
历代羊城八景中,与越秀山有关的景观被选得最多。元代的《粤台秋色》,明代的《广东秀松波》《象山樵歌》,清代的《广东秀峰》《镇海楼》,以及当代“越秀视野”、“越秀楼层”、“越秀新楼”“回”都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聚集、缅怀过去。明清以来,阳城文化名人大多留下登山诗篇。朱彝尊、阮元、张之洞、朱次器乃至现代的廖仲恺、黄结、叶公绰等都十分珍视越秀山。明末清初“岭南三杰”之一的陈恭寅,59岁时(1689年)登上新修葺一新的五层楼,写下了著名的《镇海楼颂》。如今,这首长诗保存在广州博物馆大楼内,被誉为“粤剧的踪迹”。另外两位“岭南三杰”——屈大均和梁佩兰,也多次出现在镇海楼的诗文中。
1881年,24岁的康有为登上越秀山,写下“大海时有浩劫,苍生遍地无君”之句,抒发自己的志向。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也写下了许多描写这座山的诗篇:1896年,他写下“岛上风尘狮海暮,山中云彩”的诗句。江水虎门树秋”; 20世纪初,他往返于广州、潮州、梅州等地办学。借此机会,他创作了二十四首七韵诗,成为历代最长的咏越秀山镇海楼诗集。
越秀山也深深吸引了当代文豪鲁迅。 1927年,他与徐广平登上越秀山。一时兴起,他从高处跳了下来。不料,他的腿受伤了,只得坐车回家。
文化之山
明代,越秀山南麓的海楼曾是外销画的主角。
走进越秀公园西门,就能看到一段残存的明代城墙。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青砖上长满了青苔,墙上榕树交织。抬头仰望,深红色的镇海楼巍然矗立。
明朝以前,越秀山一直在广州之外,没有得到认真的开发。直到明代,其面貌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合并宋朝三城(子城、东城、西城),开辟北城八百多尺,涵盖了广州南部。越秀山进城。亭台楼阁、书院、祠堂、寺庙在此相继兴建,住宅依山而建,逐渐形成街巷。城墙横跨越秀山,城上建有五层楼房,视野蔚为壮观。初名“望海楼”,后改名“镇海楼”,意为雄伟的镇海楼。在北高南低的广州城内,镇海楼矗立在城北最高山越秀山上,镶嵌在城墙之间。真有“岭南第一胜景”的形象。明清时期,广州海上贸易繁荣,镇海楼作为广州的城市象征出现在各种外销画中。
镇海楼高五层,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五楼”。 “楼形如塔,塔形如楼”。特殊的设计使镇海塔非常稳定,可以矗立在复杂的倾斜山体上。镇海楼数百年来曾五次毁坏、五次重建,但其形状始终未变。 “为城而战者,必为山而战”。数百年来,镇海楼经历过多次战乱。中法战争期间,前来督战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写下一副对联:“千劫危楼犹在,问谁拾斗斗”。莫笑,我不顾今昔;五百年老主在此,让我可以依靠。”望篱上剑,英雄落泪。”如今,镇海楼五楼还悬挂着这副对联的两个版本。
1929年,广州市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前身)选址镇海楼。这是广州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彭秉钧、林冲之等当时的名人曾向博物馆捐赠藏品。如今,博物馆藏品达4万余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当地珍贵文物和史料。
镇海楼又称“五层楼”
明清书院齐聚这座墨香四溢的文教中心
南宋以后,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到了元末明初,珠江流域的文风逐渐兴盛。当时的广东不仅诞生了陈献章、詹若水等一批知识巨匠,私立书院也蓬勃发展。明代,昔日的番山、玉山地区已成为繁华都市。越秀山既在城内,又被森林包围。成为人们开办书院的首选。始建于宋代的濂溪书院也从耀州迁至越秀山。明正德、嘉靖年间,越秀山南麓城墙内建有根岗、太泉、清泉、镇海、深德、白山、明道、崇正等书院。
如果我们回到明代,爬上山路,在茂密的林竹之中,依稀可见亭台楼阁。这里是三代学者的故乡——岭南黄氏创办的广东书院。明清时期,岭南黄氏家族涌现出不少人才,尤其是黄佐这位博学经史、博学多才的学者。当时,不少学者来到这里向黄佐求学,越秀山下书声回响。如今的北苑酒楼所在地,是当时岳州书院的一部分。
明初,广东贡院设在光孝寺内。宣德元年(1426年)迁至城内小北门附近,今小北路北段大石街、小石街、虹桥街一带。因古代学校被称为“晓晓”、“晓学”,所以桥南的街道被称为虹桥街。后来,因“黉”字难写、难读,“黉桥街”改为“虹桥街”,沿用至今。当时,由于靠近公园,书院都向越秀山方向聚集。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75岁的詹若水回到家乡广州,在今法政路一带建起了“詹家”。又在府南建书院,取名“天观精舍”。正在讲课的詹若水站在弟子们面前,所有人都被他优雅的外表和谈吐惊呆了。作为心智科学大师和教育家,詹若水有着杰出的地位。
詹若水去世后,天官精舍仍被视为岭南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庞松、黄来轩等广州名流仍不时云集天官精舍。他们把清澈的水面前的知识交流视为一种精神的洗礼。
清代,学海堂、聚坡精舍、迎园书院先后落户越秀山南麓(今广州市第二中学境内)。三所大学毗邻。一时间,越秀山书香四起,文人墨客辈出,成为当时广东最热闹的地方。省级文化教育事业中心。晚清许多著名学者、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都与三大书院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陈黎、邹伯奇、梁启超、梁定芬、廖廷骧、文廷式等。他们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改革,为国家走向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市民山
多年来,越秀山保护着阳城花炮。古时候,广州人登高赏春。重阳节期间,他们带着菊花糕到越秀山放纸鸢。如今,去越秀公园赏年花灯、看展览、踢足球已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人与山为邻,与山融为一体。一座山,成了人生最深情的伴侣。
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提出在这个历来是登山胜地的地方修建公园的。
“越秀山历来是广州人登山赏景的好去处,尤其在3月3日上巳节和9月9日重阳节期间人气旺盛。”作家冯培祖说。
据史料记载,南越国王赵佗与群臣登上越秀山“辟邪”(古时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仪式,后来逐渐定为“辟邪”)。农历3月3日这一天,诗人、诗人聚集歌颂,这是越秀山民间习俗的最早记录。从此,越秀山成为历代登山胜地。据清代曲大均《广东新语》记载:“九日,携花饼、山茱萸酒,登五层双塔,放弓放风筝。”
美国人约翰·施塔德在《1897年的中国》中记载:“清末的广州……穿过城门,沿城墙走不远,可见一座高大的瞭望塔,号称五城楼”。这座楼年久失修,散落着斑驳的红色。”
如今,越王台早已消失,诸侯将军、大臣们也化作历史硝烟。然而,人们的登山游览却一直流传下来。
1921年,孙中山提议将越秀山辟为公园。 1925年底,举行开园典礼,这就是越秀公园的前身。当时公园的范围仅限于镇海楼和百步天梯,仅为今天越秀公园面积的六分之一。
20世纪30年代,人们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越秀山南麓修建了孙中山纪念馆,在山顶修建了雄伟的孙中山纪念碑,在越秀山上修建了孙中山纪念堂。森阅读和办公纪念碑。中山纪念碑成为民国时期广州中轴线的北方起点。
越秀山孙中山纪念碑
“上山观浪”老广最喜欢的游泳池成了“冠军的摇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秀公园相继扩建,开挖北秀、东秀、南秀三个人工湖,成为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1950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叶剑英元帅号召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把昔日的红土足球场(原名广州市民运动场,比现在小得多)建成越秀。山体育场。广州体育产业翻开了新篇章。
在老广球迷心目中,越秀山体育场有着独特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每当有足球比赛时,就有一种“上山看浪”近乎虔诚的感觉。每逢比赛,球场内外都挤满了人。为了买票,数千人在场外售票处彻夜排队。买不到票的人则想尽办法爬到周围的树上“观赏”。一名球迷至今还保留着一件背面印有“越秀山自强不息、传承铿锵”的球衣。 “儿子出生的时候,我特意带着它去医院接生。”每当进球的时候,球场就像是共鸣。包厢内,数万球迷的喊叫声和欢呼声如雷贯耳,格外磅礴。中国足坛著名的南粤球星杨飞荪、勇志兴、顾光明、赵大宇、彭卫国、胡志军……都在越秀山体育场奋战成名。
除了体育场外,公园内的越秀游泳池也被誉为“冠军的摇篮”:1956年,齐烈云在这里创造了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他也是中国第一位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中国第一位“跳水女王”陈晓霞、广州第一位奥运跳水冠军杨晶慧、游泳名将甄英娟、水球名将陈伟涵等都曾从越秀泳池走向世界。泳池也为几代广州邻居留下了美好的夏日回忆。 70多岁的市民黄阿姨一直记得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拍摄的一部电影——《女子跳水队》。电影在全国热映,不少青少年前来报名参加潜水培训班。 ”泳池里荡漾着,我感觉很舒服,当我有勇气的时候,我用尽全力跳下去,那是最幸福的事了!”
就这样,越秀山给几代广州人留下了珍贵的体育记忆。体育场馆和游泳馆里勇敢无畏的精神也深深铭刻在广州的城市性格中。
20世纪90年代的越秀山体育场。 (图片来源于本报资料)
白天赏花,晚上看灯、看展、读书
龙年春节将至,阳城处处鲜花盛开。越秀公园、东山湖公园、东风公园、越秀儿童公园都有春节花会。广州自1953年起举办“春节花会”,越秀公园是往年春节花会的举办地。每年除夕开始,延续传统花市,成为广州人欢度春节的民俗活动。自2012年起,越秀灯会成为“广州冬节花市”的品牌活动。夜幕降临,越秀山张灯结彩,彩灯璀璨。绚丽的灯笼与立体花坛展示相结合,将青山绿水点缀得绚丽多彩。白天赏花,晚上看灯,已经成为大多数广州家庭过年的必备项目。
越秀公园内还有各种展览。自1956年开始举办的菊花展,每年11月中旬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 1994年至2010年(2002年停办),第一届至第十六届广州园博会主会场均设于此。
走进越秀公园,三三两两的人们,喂鱼、聊天、散步、打太极……欧阳山笔下的岭南都市生活画卷缓缓展开。洞秀湖畔,一栋典雅的乳白色二层小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榕树之中,与周围厚重的明城墙形成鲜明对比。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抱着妈妈,好奇地朝店里张望;窗边静静读书的女孩,宛如拉斐尔的画作;书香、花香、茶香、咖啡香四溢,文艺气息吸引着大家。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打卡,这就是位于越秀公园的“花城书房·陌上花”。
2023年初,花城文学院落户“陌上花开”文化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学力量。爱上广州又多了一个理由:去越秀公园,体验文学与生活的碰撞。在不少新媒体平台上,都可以看到前来打卡的市民留言:读完书,去越秀公园散步,看看生动的生活的真实世界;走进花城文学院,体验平凡的生活。发现美;周末去旅行,书中总会有宝藏……人们伴随着书香和花香,文化文脉在这个曾经书院星罗棋布的地方延续着。
“花城书房·陌上花开”文化空间弥漫着书香
从一座山看一座城
越秀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越秀山,你是一座历史文化之山,当我面对你时,常常感受到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威严和文化的深厚。”考古学家黄妙章感慨地说。
它实现了与人们的共同成功。 “地因民而兴,文因学而兴”。越秀山下的贡院、书院曾是广州的文化教育中心。如今,人们徜徉在山间,仍能听到岭南大儒詹若水、陈黎的讲学,回荡在古榕木棉中;还可能看到文廷士、梁定芬、邹伯奇、于世美等朝代官员西悌的身影在参天古树中徘徊;或者你还能感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青春气息、报国之志,充满了这座山。
它与一座山齐头并进。越秀山从来就不是一座独特的山。它有自己的“家人”和“兄弟”。从海拔1210米的“广州第一峰”天堂顶出发,经帽峰山、火炉山、白云山、越秀山、莲花山,再至黄山路、龙穴岛,“广州岭”地质脉络绵延超过150公里。海拔落差1210米,几乎各种地貌单位一应俱全。越秀山代表了广州的文化高度。数亿年来,它与其“兄弟”一起发展,并一起成长为广州文化的象征。
它与城市共存并繁殖。 Yuexiu山对广州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身体的存在。它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和遗传植入物。山和城市互相增强并一起壮成长。
站在Zhenhai塔的前面,抬头望向远处,您可以看到蜿蜒的珍珠河和扬昌的辉煌。这座庞大的历史杰作,Yuexiu Mountain正在等待您阅读和解释。
山名历史
Yuexiu Mountain的名字首先在明朝
南越
Yuexiu山的最早名字是Yuewang Mountain和Yuetai Mountain。后来,Yuewang Mountain被缩短到Wangshan,并写为Yushan。
唐代
它可能被称为Fanshan,Yaoshan,Beishan,Yangshan等,但它们都没有传播,后来又消失了。
两个金朝
它被称为Yue Jinggang(Yue Jinggang),称为Yue Gang(Yue Gang),后来也称为Tianjin Gang(Tiangang Gang)。
宋
Yuexiu山(Yuexiu Mountain)这个名字可能出现在宋朝。它仅在一首歌诗中看到,并没有流行。
明代
在明王朝的阳尔时期,古亚宁馆建在山上,因此被命名为Guanyin Mountain。从那时起,Yuexiu山的名称逐渐流行。在清朝和中国共和国,三个山名,Yuexiu Mountain,Yuexiu Mountain和Guanyin Mountain很受欢迎。
从榕树的顶部参观古老的平台,低头看着蓝色的海和一杯黄金。 Yue之王在春天唱歌并跳舞,今天春风到了。 - - 王朝杨万利
青春必须在音乐栏杆前喝醉,而飞行亭正接近秋天。五个山脊北部的山峰在地面上,九州南部的水漂浮在天空中。 - 清朝的金振金
秋天的风吹到Yushan山上,Coritucopia Hop Cake在头上称重。漂移h虫的声音仍在继续,人们最多可以攀登五层。 - liang fangtian,清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它使用Yuexiu Mountain和Yuexiu公园的名称扩展到广州最大的综合公园,而Yuexiu Mountain和Guanyin Mountain的名字逐渐被遗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ylmm.com/html/gongluewenda/13682.html